6月20日,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二十四格”2024年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作品展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于大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办。文化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杜兴东、副院长张振、广播电视学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莅临观摩并指导,学院2020级-2023级学生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活动前期,广播电视学教研室面向全专业征集优秀作品并评选评选,最终十二部影片脱颖而出,在本次活动中公开展映。作品类型范围包括电影短片、微电影超短片、实验片、微纪录片,以及广电专业“齐鲁行走·记录”“新时空”栏目“大广赛”、专业实践活动等优秀成果回顾短片等,共分为六个作品单元,主创团队覆盖2020级准毕业生以及2021-2023各个年级学生。由于本次影像展举办时间正值毕业季,此次活动也是为2024届毕业生的一次四年专业生涯的总结汇报,也是对2024级的即将到来新的展望。广播电视学专业师生在不足两周的时间内积极紧张的筹备,完成从前期作品征集、评价筛选,到宣传海报与节目单、预告与暖场视频、总结类单元作品剪辑影像制作,场地与人员协调统筹,活动彩排等。活动举办前夕,主办师生更是夜以继日,克服种种困难,力图奉献上最精彩的、极致的视听盛宴,以展现文化传播学院广电人优秀的专业水准与素养。

活动现场,杜兴东为影展致辞:他表示,文化传播学院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聚焦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特色的实践平台。2021年,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获批全国一流专业,此次展映不仅是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成果的展示,是国家一流专业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更是山青广电生、广电人在光影世界的探索、创作、坚持与热爱的表达。

“二十四格”广电学生影像展在以梁启超先生散文为灵感的歌曲《少年中国说》MV中拉开帷幕,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朝气蓬勃与爱国情怀。紧接着,“我和党的二十大”思政短视频大赛获奖影片《我们》展现在观众面前。该短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镜头,从个人视角出发展现了2020级学生四年来思政影像创作的专业实践,传递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020级主创团队对该作品展现的亲身实践经历及他们与“党的二十大”情怀进行表达与阐述,并由广播电视学教研室副主任刘阳进行现场点评。


“齐鲁行走·记录”与“非遗与专业实践”单元,通过影像剪辑,群像式展现三年来师生们深入齐鲁大地探寻乡土人情、历史底蕴的实践之旅,与四年来学生非遗纪录片、直播服务等实践成果。该单元由广播电视学教研室主任孙玉现场向同学们简述该专业实践项目的开创缘起与三届发展历程。之后播放“齐长城”地域文化主题项目纪录短片《何以长城》,并由广播电视学教研室扈长举与在场学生进行现场交流与分享。

“超·微短片”单元,以2022、2023级大一大二学生课堂外的影像创作作品为主。三部短片《无间道之禁烟风云》《我不是药神》《以父之名》分别以致敬经典的影像形式进行二度创作,并融入个人思考与影像风格。其中《以父之名》作为实验短片是大二学生对实验短片、先锋影像的第一次探索。每部影片播放结束后分别有学生观众从创作历程、影像风格思想方面与短片导演现场交流与畅想。


“光影·新时空”单元,是对四年八季的学生主创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新时空》的成果展示与回顾。展现了广播电视学专业在直播领域的不懈学习与探索,更是文化传播学院的创新实践。

“大广赛”汇集了近两年“大学生广告艺术比赛”获奖与优秀广告短片,充分展现了广电学生的影像创意。两个篇章在主创成员阐述后分别由广电专业教师扈长举与高子茗从该专业实践品牌的创立、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展望。

“一种关注”单元聚焦展现以影像形式记录特殊群体的微纪录短片。《微光》主要以宣传纪录片形式群像式展现残障群体康复训练的生活现状。微纪录片《手拉手约定》则从一个20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角度出发,娓娓道来他在志愿生活中与“星星的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于细水长流中感人至深。广电专业教师赵玉亮分别对两部影片进行现场指导与高度评价,高屋建瓴又聚焦细节,予以鼓励与振奋。


六个单元十二部影片展映与分享后,活动设置了特别环节,用一段寄语与祝福短视频为毕业生送别,也为本次影像展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活动最后,孙玉作总结发言:她对本次展映的优秀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她表示,广播电视学专业将持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接续奋斗。

本次展映活动的圆满落幕,既是对学院长期以来教学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院20级毕业生的真挚祝福与对学校75周年校庆的答卷献礼。未来,文化传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助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