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暂无用栏目 >> 科研工作 >> 获奖成果 >> 正文
我校文化传播学院逯艳老师研究报告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者:逯艳  编辑:李旺  复审:   终审:  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点击:   日期:2022-01-02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科研及出版成果评选结果的通知,文化传播学院逯艳老师申报的《齐长城沿线地域文化发展、保护与传承研究——以莱芜茶业口镇“一线五村”为参照》获研究报告类三等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现状,进一步提高全省非遗保护传承水平,2021年9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部署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科研及出版成果评选工作。通过资格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评选出论文、出版物及研究报告共计60项。这些科研及出版成果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体现了非遗科研成果助力非遗传承、指导非遗保护实践的突出作用。

齐长城遗址于2001 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探索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谋划大运河、齐长城、黄河等重点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齐长城莱芜段作为具有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价值的线型文化遗产,其遗产资源价值研究也将备受关注。

该成果以村为单位,在莱芜“一线五村”即上法山村、中法山村、下法山村、卧云铺村和逯家岭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化资源调研,调查内容涉及村情村史器物、制度与行为、文化与艺术等四个层面,收集到 300 多份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近 10G 的电子数据信息,拍摄了 2T 的影像视频素材,记录保存了该区域自然风物与人文历史以及重要的方言故事、生活记忆和民俗民情。据此,该成果掌握了全面丰富的数据,包括历史文献史料、村民访谈影像、村史村情、当地民俗、传说故事、古迹遗址、庙宇祭祀、红色文化、生活记忆等内容,这是实施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也为开展乡村文化传播,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深厚基础。该成果将为齐长城沿线旅游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性与策略性参考,其中的创新性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也将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近年来,文化传播学院以“传播齐鲁文化、传播青年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学术文化”为己任,通过强化校地、校企、校校、校媒等合作,实现协同育人,不断探索“学科渗透、专业协同、能力整合、实践联动”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适应融媒背景下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特色,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师生共同参与、专业融合发展、文化服务地方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路。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 250103
电话:0531-58997345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