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杨善村地处潍坊市临朐县,北杨善剪纸艺术馆毗邻北杨善幼儿园,街道两旁树木郁郁葱葱。行进北杨善文化中心百余米,左侧就是幼儿园的彩虹跑道,屋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团队此行目的地就在道路的右侧。艺术馆内陈列了许多作品,一共有四间屋子相互连通,剪纸艺人在第三间屋子的桌子上剪纸、相互交流学习,早上八点半,剪纸传承人已经来到馆里,聚在一起交流剪纸了。馆内各处陈列着他们的作品,第四间屋子还挂着“庆百年,迎国庆 北杨善剪纸创意大赛”横幅。

熊猫吃竹子、蝴蝶、六条鱼、冰墩墩……不消一会,各式花样出现在剪纸艺人手中。“有时间就过来剪,有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家里也有工具,很方便。”“姐姐,我教你剪蝴蝶吧。”不一会,中午十一点了,她们还聊得热火朝天,我们问是不是该回家做饭了。剪纸传承人纷纷看手机,“又十一点多了”“我得先走了,孩子马上放学了”“有空来家里玩啊”……一问才知道,忘记时间是她们的“家常便饭”。“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的啊,剪着剪着就忘时间了。”梅花奶奶说道。我们询问下午能否去家里看看时,“行啊,怎么不行,我没微信,留电话吧。”“到时候给我打电话。”奶奶们一口应下,率真又热情。我们计划拜访郭玉兰奶奶和王花梅奶奶。


到了玉兰奶奶家,奶奶工作的小桌子放在餐厅的西南角,上面摆放了剪纸的不同大小的剪刀和许多刀片、刻刀和未完成的作品,玉兰奶奶回忆,“那天下午就坐在这剪纸,就想着再剪一点,再剪一点,一下子就剪到了凌晨一两点,抬头一看,漆黑一片,晚饭也没顾得上吃,赶紧睡觉了,现在不行了,眼神不好了。”梅花奶奶本名王花梅,一手梅花剪得出神入化,因此被称之为“梅花奶奶”。去家里拜访时,梅花奶奶指着墙上的《寿》说,“一开始剪的《寿》不好看,你们看不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比现在差远了,摆在这,每天看看,再看看现在的,我这心里可高兴了。”现在水平大有提高,光这个作品已经卖出去80多幅,还有许多人慕名前来预订。当梅花奶奶得知我们实践团队想要观赏其他剪纸作品时,她立马答应,从里屋一张张层层叠叠拿出来,小心翼翼地铺了一地,一一介绍,神情中透着满满的自豪。“有一张是张飞,现在在文化馆呐,为了一个眼神,当时剪了不下十张,才有张飞如今瞪眼的样子。”梅花奶奶笑着说,“你们谁属虎,送你们一幅,今年虎年,这个虎卖的可好了,得卖了90多张了吧。”她还给我们剪了荷花,现场“露了一手”。

北杨善剪纸培训班从2016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6期,一期约4个月,学习剪纸的规模从开始的二三十人已经发展到一百五六十人了,奶奶们多是从第二期开始参与培训的,凭剪纸这个兼职一年收入约达一两万。


微雨蒙蒙,我们沿着道路右侧的一面面剪纸墙向前,墙上刻画了许多剪纸作品,来到了郭玉兰奶奶家。玉兰奶奶家院子干净利落,一排排盆栽活泼精致,还有许多造型独特的根雕,是潍坊市市级美丽庭院。墙上挂着她的很多作品,从客厅、餐厅到里屋,满满当当,和全家福、小孙女参加剪纸比赛获得的奖状、装饰画一起挂在了房间显眼的位置。她指着《孝》这幅作品,开玩笑地说,“就挂在这里,每天让他们看,看谁敢不孝顺。”奶奶还指着桌上唯一一个水壶说,这是她“挣来的”。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她参加2019年第一届“美丽庭院”主题剪纸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奖品,一直舍不得用,每次家里来人,都要拿出这个水壶介绍一下。“当时有四五十人参加,我没想到我会得了二等奖,在说我是二等奖的时候,我可高兴了,就像运动员得了奖牌一样高兴。”日常生活除了剪纸和家务,玉兰奶奶也是村里舞蹈队跳双人舞的,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去跳跳舞,还现场给我们展示了一段舞。临别之际,玉兰奶奶从工作案板上拿起一叠剪好的窗花作品,热情地塞给我们,“有空可以照着花样子学学,贴在家里也是好看的嘛。”“家里还有其他人会剪纸吗?”“有啊,媳妇会,俺家小孙女,去上学去了,她也会啊,天天捣鼓,奖状还在那里挂着呢。”

郭玉兰,71岁;儿媳刘艳华,41岁;她们都是北杨善剪纸传承人。孙女陈文琦跟在奶奶身边耳濡目染,爱好画画,对剪纸也有很大兴趣,经常会拿着一个图案,追着奶奶询问如何才能剪出来。如今剪纸成为他们家庭和睦的润滑剂,说是三代传承,并不为过。听奶奶说,一开始儿媳对于剪纸充满了抵触情绪,上班太累、工作太忙、学不会太难……在儿媳的眼中,剪纸总是有太多困难。婆婆70大寿,刘艳华想给婆婆一份不一样的礼物。于是有一天,儿媳突然说:“妈,你再教我剪纸吧。”一开始婆婆并不知道这是给她的礼物,教导之下,作品终于完成,365个福汇集在一起,寓意“每日一福”。

刘艳华就这样,逐渐喜欢上剪纸,作品《国是家》也在临朐县比赛中获得“金剪子奖”。孙女陈文琦的作品也在青少年组的剪纸比赛中获奖。梅花奶奶家的小孙女也自小喜爱画画,“我喜欢刻,我现在也能刻了,就是有点难,这个就得用小刀一个个刻,它太小了就容易断。”梅花奶奶小孙女吕馨芮指着剪出来的麦穗说道。“姐姐,我喜欢奶奶剪这个小鸡,我就想要一只小鸡,毛毛的,多可爱。”梅花奶奶小孙子吕毅林指着小鸡说。村子每年会根据不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各样的剪纸比赛。在文化馆时,出于好奇,我们问剪纸传承人杨涛老师,比赛获胜者有没有奖金,“我们这些比赛没有奖金,但有很多奖品。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剪纸工具就是最好的奖励。”杨涛老师笑着说。
当提及学习剪纸遇到的困难时,梅花奶奶坦言,“一开始的时候,她们都不愿意带我一起,我当时剪得不好,和人家交流也提不出什么观点,融不进那个圈子里,我就憋着一股劲,不停地剪,不停地练,有时候一个花样得剪十多次,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那有没有想要放弃的时候?”“没有,我就憋着一股劲,加上喜欢啊,咱们就爱自己的工作,不爱就不干,只要喜欢了,不擅长也得慢慢干,不能放弃,要不干啥也干不好。”“我是想干的时候就干,不想干的时候就不干,有的时候来不及做饭就等儿媳回来做,小孙子去上学,让他姐姐去接他,我就剪剪纸,晚上出去跳跳舞,还有一定的收入,我这心里天天可美了。”梅花奶奶放声大笑。

临别之际,梅花奶奶摘了自家的种的蟠桃洗干净让我们拿着,送我们出门时还一再叮嘱,“我看着你们,我很高兴啊,下次还来玩啊,如果不来的话,我就打电话把你们骂一顿。”整理素材时,看到剪纸传承人聚在一起剪纸的画面,脑海突然闪过一句,“她们聚在一起,就是向往的生活。”当忽略奶奶、婆婆、妈妈等传统的农村女性代名词后,她们还是熠熠闪光的剪纸传承人。剪纸是她们对未来的期许、是独特的价值体现、是展现自我的窗口、是技艺的传承。

“以后也别弄丢了剪纸,年轻人也要参与进来,学起来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