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田间,看着雨中摇曳的高粱秆,刘岳清不禁陷入了沉思,不知这次的试验田能否成功。1984年,刘岳清出生于临朐县冶源街道平安峪村。2006年,在机械厂打工的他因为一场意外,不慎导致右手伤残,但这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眼前的这片试验田,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是因为手工箅子的原材料——高粱秆——取自其中,更因为这次试验的结果与接下来手工箅子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初见刘岳清,他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快快请进,我先带你们参观一下。”刘岳清操着一口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带领我们来到展示厅。“这个是元宝箅子,做成元宝形有聚财的意思。这个是水饺箅子,用来盛水饺很好用。这个是我发明的箅子钟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他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着他心头的宝贝们。我们这才了解到手工箅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可以制成工艺品摆放,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天下雨,不适合劳作,刘岳清便在家向我们讲述了他作为传承人与手工箅子之间的故事。“我打小就看着父亲做手工箅子长大,2013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这一方面,后来了解到非遗这一块儿,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先是申请了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又申请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着这门技艺不能失传,要长久地传承下去。”

刘岳清家中有3个孩子,9岁的二女儿对手工十分感兴趣,每当刘岳清在家中制作手工箅子,她就会饶有兴致地坐在一旁观摩。“我跟着我的父亲学习这门技艺,现在教给我的孩子,我们是世世代代的传承。”手工箅子看似好做,但想要做好却不容易。据刘岳清介绍,制作手工箅子要经过选、折、剪、割、缝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要精准小心,而其中最重要一点是要用好力。右手受伤的刘岳清起初制作起箅子来并没有那么灵活,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有时间就去做、去练,手指磨出泡也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他不仅可以灵活自如地控制力度,制作的箅子也不失为佳品。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传承需要更多年轻的血液。小女儿对手工箅子的热爱成为一把火种,燃烧在刘岳清的心田。他认为传承手工箅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更多人从小接触这门技艺,为此刘岳清不断推进“非遗进校园”的进程,让更多的孩子去接触、了解非遗文化。制作手工箅子是世代居住在沂蒙山区人的老手艺,刘岳清生活的平安峪村里,就有不少人会做手工箅子。每当看到村子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曾经在福利合金厂的工作经历使他产生了一个的念头——带着他们一起做!72岁的刘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仅会编手工箅子,还擅长玉米皮编织。“有耐心烦的就会了呀。”刘奶奶一边拈起玉米皮编着蒲团,一边说道。刘岳清说:“这样至少能帮他们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实现灵活就业。看到他们有收入,我自己干的也更有劲头儿。”致富路上不落一人,开着电动三轮挨家挨户送原料、收成品的刘岳清也因此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快餐时代里小火慢炖的粥,手工箅子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不断有人踏上守正创新的征途。2017年,“大美临朐”推送了一篇与刘岳清手工箅子相关的文章,数日内点击量即达到3000+,有感于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刘岳清尝试用手机拍摄了第一条抖音,并由此踏上短视频营销之路。一段日常制作过程的记录,一台并不专业的拍摄设备,一条没有太多剪辑技巧的视频,鲜活的人文情怀打动人心。春播种,秋收果,创新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在他获得金稻穗“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入围奖的那一刻得到了回报。不仅如此,他还担任临朐县新媒体协会的会长,带领大家一起走上“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在刘岳清看来,手工箅子的传承之路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二是如何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的兴趣。2020年,他注册成立公司“泰沣家庭农场”,“现在制作手工箅子用的高粱杆主要是从河北石家庄运来的,村里现在不大种高粱了。”刘岳清边开车边望向窗外。车辆前方就是刘岳清培育的高粱实验田,“去年种植的品种是矮杆高粱,但产出的高粱杆无论是颜色还是长度、粗细,都达不到手工箅子的制作标准,今年我试试高杆高粱,不知道效果好不好。”站在绿油油的高粱地里,刘岳清说:“如果成功了,就能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以后我也不用担心原料问题了。”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在心中,始于足下,生生不息。传承发展要一步紧接一步。“我想要建立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建个民间手工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去看见、去体验,让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2019年我的朋友把手工箅子带到了肯尼亚,你看这照片里非洲兄弟们举着的手工箅子,就是我做的。”刘岳清不无骄傲地说道。

每一份坚持得到的回报,每一份努力见到的成效,都让刘岳清更加坚定地要传承好手工箅子这门技艺。打造品牌,宣传特色,满怀憧憬,传承手工箅子,刘岳清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