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信息发布 >> 正文
【社会实践】文化传播学院“逐梦鲁中”社会实践团队探寻临朐非遗,体会匠人情怀
作者:刘亚君 刘静冉 胡晓阳 牛亚琪 李旺  编辑:李旺  复审:   终审:王连峰  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点击:   日期:2022-08-27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7月18-7月22日,文化传播学院逐梦鲁中社会实践团队在完成报名申请、正式组团、前期准备等各项事宜后,部分成员跟随齐鲁行走社会实践项目,来到潍坊市临朐县进行社会调研,进一步了解感受临朐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初寻临朐之韵,叹观非遗之景

7月18日上午,队员们到达临朐县文化艺术中心,对临朐重点非遗项目进行整体了解,主要包括手绘年画、周姑戏、陶艺民俗情景组合群雕等。

下午,团队成员整装待发,对“非遗在社区”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进入非遗小镇,团队成员首先在北杨善剪纸传习中心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随即在吕家楼手绘年画传习中心了解年画底蕴,在红新村黑陶瓦盆传习所体会古典韵味,在紫金石砚制作技艺传习所、红丝砚综合性传习中心、锔艺传习所感受淡雅意境。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纷纷用手机、相机以及纸笔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与手造技艺近距离接触,与非遗文化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相会,亲身感受非遗的力量。

感受龙湾底蕴,一览大美沂山

老龙湾景区由老龙湾、巨洋湖、温泉河等景点组成,以自然条件下的山水相映而闻名。7月19日上午,队员们在景区导游的带领讲解下,感受泉、竹、桥、亭相结合所散发出的清幽淡雅,近距离接触属于临朐县的人文风情。

下午,素有“东泰山”之称的沂山向成员们展示着宏伟的气势、秀丽的山景,一路向上,队员们乘坐索道,抵达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之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发展,自然环境和区域特色相得益彰。一路向下,坐落在美丽的沂山脚下,队员们抵达秦池酒窖,在秦池蓝莓酒庄中,深切感触到,传承的是酿酒技艺,不变的是时代情怀。

数字承载历史,焕发非遗光彩

7月20日,实践团队分成三小组,分别对剪纸、红丝砚、手工箅子进行调研、记录。以数字化的方式赋能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手工技艺的历史韵味,用文字表达民间传承的匠人情怀。

北杨善村每年会根据不同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各样的剪纸比赛。“我们这些比赛没有奖金,但有很多奖品。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剪纸工具就是最好的奖励。”杨涛老师笑着对我们说。目前,北杨善村剪纸团队已与多所机构、多家企业合作,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例如,与政法委、公安局合作,推出了防诈骗、“禁毒形象武小松”等主题作品;与该县中医院合作,将剪纸艺术与中医文化结合,通过专业设计,百余种中草药一经展出,好评如潮。另外,北杨善剪纸还整合了周边资源,与临朐手绘年画融合,将圆滚滚的年画娃娃接到剪纸上。

“砚品见人品,人品见砚品”“人活着讲究规矩方圆”,这是尹杰老师在讲“素砚”的时候提到的一句俗语也是让我们感触颇深的一句话。他认为素砚是最难雕刻的,也是最考量人技工的。做砚台,将素砚做好才是最关键。行外人看形状造型,而行内人看的是雕刻的精巧度和石头的质地。素砚方方正正,也有的方与圆相融,寓意着堂堂正正做事,规规矩矩的做人。尹老师将这句话不仅贯穿在制砚方面,更是贯穿在了生活中,以砚品见人品,尹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讲究规矩遵守原则,他身为红丝砚协会的会长,他时刻要求协会成员不能做有损协会、有损红丝砚的事情,以人品见砚品,两者之间相互成就。

“我跟着我的父亲学习这门技艺,现在教给我的孩子,我们是世世代代的传承。”手工箅子传承人刘岳清说道。作为80后的他辞掉原本工作,下定决心踏上手工箅子的传承之路。守正创新,是他传承之路最大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他接触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电商直播,用新颖的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学习民间手工艺。每一件手工艺品的背后不仅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更有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情怀,正是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焕发出绚丽光彩。

D2F00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类的社会生产方式、风俗人情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一步紧接一步,不断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此次实践活动,文化传播学院逐梦鲁中暑期实践团队深入探寻临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做到见人,见物,见故事。了解、学习民间技艺,深切感受匠人情怀。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 250103
电话:0531-58997345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