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学院“黄岛泊里”社会实践小组奔赴青岛黄岛区泊里镇开展“指尖上舞动的千年技艺,地道的民俗黄岛泊里——探寻黄岛泊里红席和泊里大集”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乡土优秀文化与“非遗”技艺,进一步加深文化自信,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的模式。
初见大集熙熙攘攘
泊里大集几乎与泊里镇同时起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月逢农历四、九都有大集,“每集则百货俱陈”,货品琳琅满目且物美价廉。抬眼望,占地160多亩的集市,一眼望不到头;低头看,无处不在的烟火气,足以慰藉心灵。走进集市,来逛集的不止中老年人,年轻人的身影远比想象中多,冒着热气的年糕;锅气氤氲的海鲜烩饼;汁水充盈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海货。黄岛泊里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经过考量,决定选择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亲身感悟赶集的氛围,体验泊里的乡土风气。

热闹市井气朴实乐生活
聚拢起的是烟火,摊开来的是人间。凌晨四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出发去往泊里大集,彼时部分商贩已经在进行出摊的准备工作了。一大早,这里便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了。大集的入口紧邻地铁十三号线的泊里站,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身上背着包、肩上挎着篮、手上拉着小推车,浩浩荡荡,颇有一种要把大集抢购一空的气势。走进集市,熙熙攘攘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各种声音的掺杂其中,让整个集市沸腾了起来。袋兜一提,菜品满满,顿觉心安。泊里镇南临黄海,北靠藏马山,东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诸城市五莲县和日照市,借助便利的交通,泊里大集的受众不只局限在当地村民。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宣传,泊里大集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集”,更是被评为市级“非遗”大集。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其实处处都有大集,所以最让实践小组成员们好奇的是,泊里大集究竟为何能被评为“非遗集市”?经过考察,小组成员们发现泊里大集除了有淳朴的乡风民风,更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四通八达。同时,“靠海吃海”,附近口岸的新鲜海货也汇聚于大集之中。乡土特色、海洋特色、和文化特色交融于此,使泊里大集成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唯一入选的市级“非遗”农贸大集。

大集里的特色小摊数不胜数,比如手工豆腐、烧酒铺子、海鲜烩饼等等。这其中小组成员们最感兴趣的是海鲜烩饼——顾客将自己在大集上购买的海鲜交给摊主,由他们帮忙清洗处理,然后在锅中放入饼丝、猪肉、青菜翻炒,短短几分钟,一大盆烩饼便出锅了。在与实践小组成员交流时,海鲜烩饼摊主提到了一个词——传承,她说传承正是她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海鲜烩饼传到她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一处集市,蕴含着这座小镇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继承。
在线下走访的同时,“黄岛泊里”实践小组成员还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线上宣传与线下参观相结合。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实践团队的成员拿起相机拍摄热闹的场景,并且使用抖音直播、微信视频号直播等方式,带领网友“云赶集”,希望尽所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同时通过发布微信公众号、在相关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等多种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泊里大集的“非遗”文化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小组成员们对泊里大集非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不管是非遗文化,还是泊里当地的风俗人情,都彰显着泊里有滋有味的慢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美丽的泊里镇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实践队队员们也希望借助暑期社会实践这样的活动,让泊里大集被更多的人所认知、熟知,宣传和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时代的春水中焕发新生,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进泊里,实践小组成员们发现在课本里看过无数次的“乡村振兴”这四个字逐渐变成能被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党群同心”从不是说说而已,人民心中期盼的美好生活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乡村振兴的春潮会滋润祖国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