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信息发布 >> 正文

走进绢花背后的儒家文化

【社会实践】文化传播学院“曲阜非遗文化”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作者:朱宁波 费悦恒  编辑:李旺  复审:   终审:王连峰  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点击:   日期:2023-08-2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个民族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文化传播学院“曲阜非遗文化”暑期实践团队于8月19日-8月22日前往山东曲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受非遗文化——曲阜大庄绢花带来的文化影响与独到魅力。实践团队通过走访三孔、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并前往大庄绢花传承人家中,深入了解非遗绢花的历史背景、基础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了解,大庄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能做房间庭院的点缀,也可以作为头饰供女性佩戴,由于鲜花转瞬即逝,所以盛行起将手工仿制的花当作首饰,装饰在发间。事物渊远的发展必定离不开文化支撑。曲阜大庄绢花依托儒家文化而生,背后更是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初到曲阜,实践团队去到了“半壁街”“万仞宫墙”“孔子文化研究院”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而后在“三孔”景区,成员们感受到了千百年来儒学的熏陶,并被其震撼。雕梁画柱上繁花锦簇,室内陈设摆放的绢花更是随处可见,孔府甚至还修建了偌大的后花园,无不透漏着“孔家人爱花”的高尚情操。在“孔子博物馆”中,陈列的青铜展品上刻有各种花纹,更是有各种雕花大瓶等,在陪嫁册中也有关于“簪花”“绢花”的记载。

在充分了解绢花孕育而生的文化背景后,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大庄绢花”制作地,拜访张祥东老先生,与其交流绢花的故事,并亲手制作绢花,感受绢花的制作工艺与独到匠心。

在与老先生交流过程中,成员们得知绢花在曲阜盛行与儒家文化重“礼”是密不可分的。儒家重“礼”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宗教礼仪、社会风俗三大方面,而绢花作为“礼”的缩影,也在这三方面大有作用,绢花承载的不仅是美好的祈愿,更是儒家重“礼”的体现,也反映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以及风俗民情。曲阜绢花最开始是由北京地区提供昂贵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贡孔家。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平民阶层的需求,绢花逐渐衍生出了成本低廉的“纸花”并流入百姓中,老百姓在年节时会购买以讨个好彩头,绢花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百姓审美的追求和生活情调的提高。由此可见,绢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件,更是窥见社会历史演变、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窗口,具有超越其原本作用的历史文化意义。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曲阜非遗文化”团队领略了大庄绢花的历史渊源,认识了大庄绢花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绢花传承者的浓厚匠心,并且希望为大庄绢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能够更好地继承、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团队成员也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视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继承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为日后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回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 250103
电话:0531-58997345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