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全面推动文化遗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8月20日,文化传播学院“青衿履践”实践团队走进临清市运河钞关,深入挖掘钞关的历史文化资源。

探究钞关历史品味运河文化
“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临清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原风貌原生态原真性的古运河遗迹,孕育了千百年经久不息的繁荣,滋养着两岸人民创造出历史辉煌。临清钞关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是大运河上开设最早、关闭最晚、征税数额最大的八大钞关之首,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钞关旧址。
走近这座古建筑,“钞关”两个大字镶嵌在门口正上方的黑色石碑上,通过入口进入到院内,青砖灰瓦的建筑掩映在茂盛葱郁的树木中,见证了小城的繁华,记录着历史的兴衰。南北两侧各有一处人物雕像,展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又仿佛穿越了千百年,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时空的对话,诉说着昔日的繁华盛世。


踏进古旧的一间间展厅,看到陈列的一块块展版,感受运河文化的气息,追寻历史遗留的痕迹。一个个小人塑像尽显人间百态,建筑模型也展现出临清钞关的宏伟庞大,无一不逼真地再现了明清时期漕运税收繁盛的热闹景象。每一处碑刻、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代更迭的印迹,引导着回味历史的发展,仿佛亲身经历着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


进入临清钞关的其中一个展厅——运河文化展厅,包含了火耗、铸币、税收等文化元素,总计33个版块。厅内还陈列了57封抄录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临清钞关的奏折,一进门口便可看到清代光绪朝临清钞关朱批奏折的场景。一件奏折一段故事,一件奏折一角世界,一件奏折一片大千。不仅开阔了我们的历史视野,还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间墙壁上的“勤政亲贤”四个大字引人注目,此外还悬挂着整整齐齐的曾任职于此的官员造像以及他们的简要介绍,或清正廉洁,或选贤举能,或执法严明,或关心天下苍生。通过仔细阅读主要官员的事迹,团队成员发现,任职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山东人却少有,且调任频率极高,是因为当时采用完备的“任官回避制度”,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不得本省为官。通过实施这种办法,有效避免了主事官员凭借过多的社会关系而徇私舞弊,使得大量财富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央朝廷。

随后,穿过廉洁碑廊,团队成员又来到钞关廉洁文化教育展厅。千年运河,源正流清。廉洁文化是悠悠运河上非常重要的一脉。在展厅内,通过丰富的图片讲解、详细的文字记录、生动的场景模拟等方式,使团队成员全方位、多角度、更直观地感悟先贤风骨,重温廉洁故事,沐浴清风正气。“千金经过手,钱不沾一文。”临清钞关历代官员的廉洁清正、体恤百姓、严整胥吏的作风,推动了当时临清钞关的繁华兴盛,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了生动典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故事和各类人物,如若要防微杜渐,延续发展现代社会,理应加强反腐倡廉舆论氛围。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人员介绍了临清钞关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当时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关卡,更是重要的经济命脉,是研究漕运历史、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保留城市发展历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如今被列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感受风土民情赓续时代发展
参观完毕后,为深入了解运河钞关,团队成员对临清运河钞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得知,自运河停运以来,钞关便从行政地点缓慢转变为临清市重要旅游景点,吸引诸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工作人员说:“现在的钞关建设成为了小型展馆,保留了当年的钞关老物件,现今于我们而言,留住老物件,弘扬运河文化,是保留运河记忆最好的方式,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观完临清钞关,实践团队步行重走临清运河沿岸。耳畔传来悠悠笛声,脸颊拂过微微清风,古老的唱腔令人痴迷,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漫步在运河两岸,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大运河是人间烟火的重要见证,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生存赖以发展的瑰宝。


昔日繁荣热闹的两岸,如今更加多姿多彩。人们开凿运河,运河重塑天地,天地回馈众生。临清依“运”而生,因“运”而兴,这座小城将流芳百世的传统文明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千百年后的今天,灿烂而厚重的运河文化依然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当地的黎民百姓。
此次社会实践中,“青衿履践”实践团队走进临清运河钞关,挖掘出现今运河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今时今日,运河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依然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接下来,文化传播学院“青衿履践”实践团队将继续探寻临清运河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运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