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信息发布 >> 正文

追忆知青年华,传承红色基因

【社会实践】文化传播学院“燎原星火”实践团队探访知青小镇
作者:李波 荣文静  编辑:李旺  复审:   终审:王连峰  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点击:   日期:2023-08-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8月13日,文化传播学院“燎原星火”实践团队通过探访知青小镇,聚焦知青精神,观摩知青遗迹,聆听知青故事,体会知青精神。

走进黄河口农垦博物馆

实践团队来到第一站“广阔天地农垦展厅”,这里存放着生锈的瓦工工具、破旧褶皱的军大衣、绿漆剥落的军水壶、盆底生锈的搪瓷盆,泛黄的书本等知青遗迹。虽然历史已渐渐远去,但那波澜壮阔的画面、青春无悔的奋斗经历,已经成为人们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知青也成为奋发苦干、峥嵘岁月的代名词。

参观黄河口湿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黄河口湿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大厅展示着过去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图片,黄河入海口也见证着知青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岁月。展厅围绕着“两线”即黄河微缩景观体验线和知青精神学习体验线进行展示。黄河微缩景观体验线呈现了黄河流经九省区的曲折与蜿蜒、磅礴与澎湃,知青精神学习体验线则重点呈现了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黄金岁月。

观摩红色大礼堂

走进红色大礼堂,团队成员便被毛主席语录所吸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在建国初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知识青年来到黄河农场,用花样年华、炙热汗水,谱写了一曲别样的青春之歌。大部分知青把自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度简陋的生活条件,他们没有怨言,一心扎根地区的农业建设,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品质正是毛主席所提倡的精神!

感受知青大食堂

知青大食堂是此次实践的终点,屋内的陈设颇具改良式的“知青韵味”。结账时,老板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两棵树:一棵是老榆树,为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农场首任党委书记、场长、全国战斗英雄慕思荣同志所栽。这棵老榆树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盐碱侵蚀,至今仍枝繁叶茂。老榆树不仅展现着英雄风采,还代表着一代代农垦人“结案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因此,老榆树又称“英雄树”。老榆树的周围是由666片型如榆钱的磨盘做成的阶梯,意在希冀游客牢记英雄精神,脚踏实地,步步高升。另一棵树,枝干曲折,历经沧桑。树枝上挂着大钟,因当时没有钟表,便通过在树上挂着的大钟来告知一日三餐的时间,这棵树也因此保留下来。

知青岁月,于今而言遥远又模糊,但对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提及,内心都会微微颤动,这是一段热血的青春,是一个年代的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燎原星火”实践团队通过探访知青小镇,重温红色岁月,传承红色文化,并在一个个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在一位位优秀楷模的身上感悟精神,革命文化生生不息,红色故事源远流长。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 250103
电话:0531-58997345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