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至16日,文化传播学院“红色脉络”实践团队前往青岛市,探访青岛山炮台遗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青岛山炮台是山东省、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国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以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深入研究青岛山炮台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重拾历史记忆
2月15日,实践团一行来到青岛市南区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这里是中国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丰富全面的专题博物馆。展馆借助300余幅照片及上百件实物,全面再现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1949年解放的历史足迹。

团队成员仔细聆听讲解员介绍,认真观看博物馆内陈列展品,从“巨野教案”引发的“胶州湾事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的侵略;从群众的奋起抗争到因收回青岛而引发的“五四”运动……短短一天时间,团队成员了解到了近代青岛的历史。正如博物馆内所记载的“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历史的教训需要反思,历史的伟业需要传承,历史的责任呼唤担当。


寻访炮台遗址
2月16日,团队成员继续参观青岛山炮台遗址。炮台是在德国侵占中国时所建,历时6年,动用了500名中国劳工。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机对德国宣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通过回去历史,团队成员感受到,只有国力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安全,国家的强大是维护和平的根本。


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就所学的历史开展志愿讲解,与游客分享交流,以此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段历史的艰辛与厚重,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此次社会实践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下一步,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网络传播功能,将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以视频形式呈现,将小我融入大我,感知时代脉搏,用青春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