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文化传播学院“齐鲁行走·记录”寻峰景行师生团队赴东营探寻红色荣光与黄河文化新生
作者:王丽楠 赵玉亮 李昊涵  编辑:卢姗  复审:李杨   终审:杜兴东  来源:文化传播学院  点击:   日期:2025-07-06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文化传播学院“寻峰景行”调研团组织开展2025年“齐鲁行走·记录”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赵玉亮、王丽楠,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刘泽琳担任指导老师,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1名学生成员组成,以“大河春秋:红色记忆与新时代保护发展”为主题,自6月28日至7月2日赴东营市刘集红色旅游区、黄河文化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津水文站等地进行实地采风与深度调研,探索黄河文化的红色血脉和新时代的生态保护与文明发展。

重温刘集红色记忆:感悟先辈铮铮铁骨

6月28日,活动首站,团队来到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不朽的红色记忆。在中共刘集旧址纪念馆门前,团队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革命先烈致敬,深切缅怀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为更深入地探寻刘集村的红色基因,师生团队与后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林展开了一场深度采访交流。刘书记为调研团队展示了由陈望道手译的、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影印件,以及多本记录刘集红色文化历史的珍贵手稿。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并拍摄、记录,为传承和研究刘集红色文化留下了多元化的视听资料。

回顾功臣铁血传承:心系军民长恒坚守

6月28日—6月29日,师生团队走进广饶县、东营区等地进行参战老兵系列深度专访。曾参加过西藏剿匪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的年近九旬老人刘百平,复员后成为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管理员兼解说员。他为团队师生娓娓道来刘集支部的光辉历史,并展示了其历经数年整理撰写的手稿资料。

随后,师生团队专访了南疆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张吉旺。1985年,他在老山前线带领连队摧毁敌军观望台,创下前线上首个一等功连的战绩;1988年转业后,他积极投身民政工作,甚至在公交车上制止抢劫时身中数刀再立二等功。从硝烟战场到民生一线,这位老兵用伤疤与汗水,将“为人民服务”理念刻进黄河入海口的红色年轮里。团队通过镜头与文字,共同将那热血激昂的口述历史故事与赫赫战功勋章以专志的形式记录,形成本次“齐鲁行走”实践中最鲜活真实的革命人物调研案例。

人鸟共生背后的传承之困:生态保护呼唤青年力量

6月30日,师生团队前往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的候鸟栖息地上开展了本次东营之旅“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寻访重点内容之一——黄河口湿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访团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考察黄河入海口的足迹路线,参观了黄河故道、珍稀鸟类人工巢等,其后来到黄河口鸟类栖息乐园见到了鸟类救护中心管理员李建,探访五年中曾多次被各级媒体报道的“老李”与天鹅“小雪”的佳话。在实地了解了救护中心候鸟栖息情况之后,探访团指导教师与“老李”开展了一场深入的交流专访。“老李”与其在2007年冬季救助的大天鹅“小雪”长达18年的人鸟共处的故事再次令探访团队动容。当问及保护区驯养师团队构成时,得知了当前从业者中90后与00后的青年力量匮乏,生态保护事业的传承困境也一度令采访者泣不成声。而以“老李”为代表的鸟类驯养师对候鸟栖息保护的坚守,也令团队更深刻感受到吸引年轻群体投身生态保护事业的紧迫性,也为后续研究黄河文化生态再生的主题上提供了关于人才梯队建设的现实切入点。

大河“重生”的见证者:归流入海守护安澜

7月1日,探访团来到了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东营利津水文站。这个距离黄河入海口110公里的水文站,也是黄河入海水沙量的控制站,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水情信息。“黄河能否安澜入海,这里至关重要”。

团队一行在副站长、水文测验工程师邢西金的讲解下,沿黄河岸边参观了阴雨绵绵下水位站上“水文人”的河上监测作业。在之后的座谈会与专访过程中,团队充分了解并感受到利津水文站的现代化建设与新生力量。不仅职工人员构成中90后、00后占比80%,现代化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的全方位投产也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力作业,即将实施的数字孪生技术也给“水文监测”的未来数字化提供了坚实保障。“传帮带”精神在新老两代水文人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他们24小时日日夜夜守护着黄河安澜,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新时代使命。

科技赋能工业记忆:数据见证生态蝶变

位于东营市区的东营市黄河文化馆,作为东营市首个“国字号”文化场馆,以“大河奔流”为主要展陈内容,通过四层、八个主题展厅系统展示黄河流域的历史文脉和东营地域特色与工业、生态文明。

师生团队在这一站的考察与调研发现,也为本次“齐鲁行走”东营支线团队实地专访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华八井”钻探设备通过0.01毫米精度三维扫描复刻,配合地质雷达动态模型还原1961年工业油流发现场景;中国重汽氢内燃机列车模型以0.286风阻系数等硬核参数,展示黄河工业创新高度;生态展区实时联动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刈割-旋耕-深埋”技术已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本土碱蓬覆盖度提升至32%;“天空地海”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25年东方白鹳繁殖量达233巢创历史新高,374种鸟类迁徙数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形成科学互证。馆内“黄河工业基因库”整合沿黄九省3000余件文物三维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成为全国工业主题场馆的科技标杆。展馆参观的最后,即将落成的东营高铁站3D模型展示令走访团队感叹。该设计理念来源于东营市市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舞鹳东营,翼展黄河”的寓意贯穿始终,也使走访团队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和对黄河文化传承的信心。

行走中的思政课堂:用镜头续写黄河叙事

本次“齐鲁行走·记录”东营支线团队调研活动历时5日,通过“文化教育+专业实训”的实践模式,以“影像志”式的影像拍摄与纪实文学形式进行记录并产生成果,致力于“红色传承—工业文明—生态治理”的多维度黄河叙事体系的构建。正如『寻峰景行调研团』出发时所希冀的,本次调研不仅是追寻革命前辈足迹、探访其历史荣光事迹,也是对新时代黄河文化、文明与发展的记录和传播。本次活动坚定了该团队继续在齐鲁大地践行求知的信念。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推动青年学子以视听语言解码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 250103
电话:0531-58997345
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