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陶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7月7日,文化传播学院“巧手成韵,泥火丹心”社会实践团队以“泥火丹心——济南陶塑中的红色记忆传承实践”为主题,在济南市槐荫区济南陶塑红色文化工作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技艺体验、口述史采集与创新传播,深入挖掘济南陶塑中的红色记忆,探索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以陶塑史、以艺传魂”的双重传承目标,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的地方样本。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他以“绿”诠释济南,其工作室陈列的诸多作品以泉城文化为主要元素,在他看来,济南的绿恰如泉水般充满活力。此外,王令涛深耕红色题材陶塑创作,每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对历史的深刻解读。塑造《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时,他潜心研究史料与人物家书,深入探寻人物内心世界,使作品形神兼备;描绘《雪山长征》中搀扶战友的战士形象时,他通过细腻刻画,结合老红军口述的灵感来源,让历史场景在作品中真实再现。这些创作故事深深打动了团队成员,也为后续红色文化推广、短视频创作等提供了丰富素材与灵感。

王令涛认为,以济南陶塑为载体传承红色记忆,对年轻一代而言意义非凡。年轻人亲手制作陶塑,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这种“可触摸”的体验,比单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为深刻。他鼓励年轻人要有“泥性”,既要在历史的熏陶中塑造自我,又要在传承中成长出新的风貌,多接触历史、多动手实践,让红色基因得以自然传承。

基于此,结合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团队提出多项创新计划并将逐步实施。例如,成员们计划将红色故事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推出“红色陶塑盲盒”,让红色文化通过年轻人喜爱的盲盒形式更贴近生活;创作与电影《731》相关的作品《不能忘却的记忆》,并融入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实现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这也是团队在传承工作中的核心输出方向。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专业融合优势,对济南陶塑红色作品的创作背景、工艺细节及精神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深入挖掘济南陶塑中蕴含的红色记忆,积极探索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新路径。未来,团队成员将以青春之智、青春之力,推动济南陶塑这一非遗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精神光芒,助力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传承中永续流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凝聚起“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青春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