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党中央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号召,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文化传播学院“逐浪追红”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至7月15日赴南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采访,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公众对革命历史的关注度。

抵达南京后,团队首站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全面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团队成员积极与工作人员沟通,阐明实践目的,获得大力支持。在馆内,成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拍摄记录文物、图片及档案资料,拍摄总时长超10小时。同时,团队采访了多位参观者,其中有普通游客、学生,以及和平组织志愿者。有游客提到,看到馆内展示的国际友人救助南京百姓的事迹,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和平的力量,“在战争中,仍有人坚守善良,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促进各国友好交流 。”采访结束后,团队迅速整理素材,制作出主题鲜明的短视频,发布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度。经此一行,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更加坚定了传承历史记忆的决心。

随后,团队前往中共梅园新村遗址。这里的30号、35号、17号分别是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办公居住处。馆内丰富的实物、图片和文献,生动展现了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历史场景。工作人员介绍了梅园新村的历史背景及纪念馆在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方面的努力。团队成员与参观者交流时,一位老党员的话让大家印象深刻:“梅园新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见证地,每次来参观都能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不易。”团队记录了采访内容并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追问,拍摄了大量素材用于后期制作。经过精心剪辑,团队制作了一部时长20分钟的宣传片,全面展现梅园新村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该纪录片在B站等平台发布后,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评论,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的兴趣。

最后一站,团队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陵园。在这里,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在敌人酷刑与利诱下的坚贞不屈。团队采访了大量前来祭扫的学校师生。师生们分享参观学习收获和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一位学生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青年一代要好好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团队还与陵园管理人员深入交流,了解陵园建设、维护及弘扬烈士精神的相关活动,并将这些内容融入拍摄素材中。团队制作的相关宣传短片在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进一步传播了英烈精神。


此次南京之行,“逐浪追红”实践团借三座场馆勾勒出“苦难—抗争—牺牲—重生”的历史脉络。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将采集的一手影像与采访素材制作成纪录片和宣传片。将其上传至齐鲁壹点、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后,收获大量点赞与评论,有效提升公众对相关历史的关注度,激发人们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对先烈的敬意。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民族复兴之路由先辈鲜血铺就、靠坚定信念支撑、凭牺牲精神守护。未来,实践团将带着感悟延续红色基因,以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承诺。